本條目或章節是關於未來的建設或計劃。 它可能包含推測的性質的訊息,可能與竣工情況有所出入。 |
宋皇臺 Sung Wong Toi | |
車站名稱 | |
中文站名 | 宋皇臺站 |
英文站名 | Sung Wong Toi Station |
英文代號 | SUW |
車站位置 | |
車站位置 | 九龍城區馬頭涌世運道南面地底 |
車站佈置 | |
車站色系 | 暗黃色、藍色 |
書法字 | 有,在此站月台 |
列車服務 | |
途經路綫 | 屯馬綫 |
啟用日期 | 預計2021年第3季 |
結構及設施 | |
車站用途 | 中途站 |
車站類型 | 地底車站 |
月台類型 | 島式月台 |
月台數目 | 2個 |
出口數目 | 4個 |
升降機數目 | 3 |
扶手電梯數目 | 12 |
宋皇臺站(Sung Wong Toi Station)是港鐵沙田至中環綫一個興建中的鐵路車站,屬未來屯馬綫的一段,連接現時屯馬綫一期及西鐵綫。車站建於馬頭涌與啟德新發展區西部接壤的地底,鄰近世運道,主要服務馬頭涌、馬頭圍、馬頭角、九龍城及啟德西面一帶。
此站及土瓜灣站項目合約由「三星—新昌合營」取得,由新昌營造集團有限公司建造,負責興建全長1.6公里的鐵路隧道和兩個鐵路車站,其中此站本擬名為土瓜灣站。
考慮到車站建築工程期間發現大量宋元時代古物[1],港鐵於2017年11月27日舉行九龍城段車站平頂典禮同時,正式宣布將車站正名為「宋皇臺站」,預計於2021年第3季啟用。[2][3]
目錄
車站象徵
此站月台牆身的焗漆板印有由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書寫的站名書法大字,是首批不在原地鐵系統上印有由他書寫的書法字的車站。
車站結構
為妥善保育建造此站時出土的宋元時期古井及其他遺蹟,港鐵公司及承建商已按古物事務監督於2014年宣布的保育方案,修改此站設計及施工方法,包括修改及遷移車站通風設施及機房,以原址保留J1井及周邊房基遺存,又會在大堂位置預留所需空間設置展櫃,供古蹟辦展示出土文物。[4][5]
車站頂蓋設計亦已作出修改,以加建一個混凝土井槽,以便靈活處理J2井及引水槽在原有位置重置的安排。井槽的混凝土底板日後可更換為透明底板,讓市民及乘客可在車站大堂仰望J2井底部。
樓層及設施分布
地下一層為車站大堂,地下二層為一個島式月台。
G | 地面 | 出口 |
L1 | 大堂 | 客務中心、商店、自助設施、洗手間 行人隧道往九龍城南角道、北帝街 |
L2 月台 |
1號月台 | 屯馬綫往屯門 |
2號月台 | 屯馬綫往烏溪沙 | |
月台
![]() |
←1號月台:屯馬綫屯門方向(左邊車門) 2號月台:屯馬綫烏溪沙方向(左邊車門)→ |
![]() |
出口
車站將會設置四個出入口,其中一個出入口設於世運道旁,連接擬建的行人隧道,方便太子道西、亞皆老街及真善美村一帶居民使用;而其他出入口則設於啟德新發展區,連接未來商住大廈及多用途體育場館等基礎建設。
至於車站另一個接駁至北帝街的行人隧道出入口,由於車站附近遺蹟需要原址保留,導致整條行人隧道的走線受到嚴重影響,需要另覓替代路線。因此,在宋皇臺站落成時,北帝街行人隧道將難以同步落成,有需要另建臨時地面通道代替。
若最終因為進一步考古發現或現場環境限制而未能有合適替代行人隧道走線時,北帝街一帶居民便需要使用現有馬頭涌道行人過路設施往來宋皇臺站。港鐵公司亦正與相關部門商討在其他合適位置,加設地面通道橫過宋皇臺道的可行性,以縮短北帝街與車站出入口之間的步行距離。
德高道(啟德發展區)
南角道(南角道、太子道西、亞皆老街、真善美邨、世運花園、亞皆老街遊樂場、九龍城市政大廈、九龍寨城公園、賈炳達道公園)
- 設有升降機往返地面
北帝街(北帝街、傲雲峰、馬頭圍邨、宋王臺公園、欣榮花園、海悅豪庭、嘉景花園、牛棚藝術村)
車站南面(啟德發展區)
鄰接車站
檢 • 論 • 編 | 屯馬綫路綫(測試中,預計2021年啟用) | |||||||||||||||||||||||||||||||||||||||||||||||||||||||||||
|
車站歷史
早期規劃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均建議於現時譚公道欣榮花園至傲雲峰間地底設置名為「馬頭圍」的地鐵站,分別為沙田綫及東九龍綫的中途站。
檢 • 論 • 編 | 沙田綫路綫(1967年計劃,已擱置) | ||||||||||||||||||||||||||
|
檢 • 論 • 編 | 東九龍綫路綫(1970年計劃,已擱置) | ||||||||||||||||
|
後來啟德機場落實搬遷,因應當局提出的東南九龍發展計劃,1994年提出之《鐵路發展策略》將東九龍綫外移以服務九龍灣填海區,建議在填海區設置兩站,當中「九龍灣填海區南」站可視為土瓜灣站之雛形。2000年政府發表《鐵路發展策略2000》,首次提出沙田至中環綫的概念,九龍灣填海區南的車站正式命名為土瓜灣站。
到2004年,九鐵深入研究沙中綫的定綫,認為土瓜灣站的選址和規模受制於機場隧道(今啟德隧道)定線、土瓜灣道闊度及現有建築物分佈,須設計成一樓高三層的車站,底層月台須設於地底35米;同時,馬頭圍站原有選址完全不適合建站,有北移的需要,但卻會將馬頭圍與土瓜灣兩站的距離縮減至約320米。九鐵慮及即使在啟德發展後,土瓜灣站使用量仍會偏低,故提出將土瓜灣及馬頭圍站合而為一,成為馬頭角站。
九鐵新方案提出不久,政府即研究兩鐵合併之可行性,並要求兩間鐵路公司提出沙中綫合併方案。2007年發表的合併方案將馬頭角站分拆,重設土瓜灣和馬頭圍站兩站,當時沙中綫仍是擬沿土瓜灣道地底興建。合併方案中的土瓜灣站預期使用量仍屬偏低,但因啟德發展計劃中可能興建大型體育場館,故有關方面仍然希望於土瓜灣一帶分設兩站。然而土瓜灣站的設立有可能影響到體育場館的人流管制安排,因此,土瓜灣站興建細節仍會受該計劃影響。
兩鐵於2007年正式合併後,港鐵在2009年5月21日宣布經修訂的沙中綫九龍城段走線,由早期建議的土瓜灣道「下路」方案,改為經馬頭涌道和馬頭圍道的「上路」定綫。新方案下土瓜灣站改設於世運道對出啟德新發展區邊陲(即香港飛行會舊址),走綫更靠近馬頭圍及九龍城舊區,方便更多區內市民使用東西走廊(已於2018年5月正名屯馬綫)。
宋季遺存
港鐵公司按沙田至中環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建議,在土瓜灣站工程展開前,在工地指定範圍內進行相關考古工作,於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進行。
當承建商在考古指定範圍以外的隧道鑽挖機豎井內打樁時,發現超過500個宋朝錢幣,在古物古蹟辦事處要求和監察下,港鐵公司於2013 年12月擴大考古調查範圍至隧道鑽挖機豎井範圍內,並於豎井範圍西南角發現了一個宋元時期方形石井及其他殘存石構建築。因應古蹟辦要求,考古工作進一步擴大至整個土瓜灣站建造範圍,最終2014年9月完成。
爲免影響考古工作,當時港鐵公司停止了考古範圍內工程,只進行配合考古發掘的工序,導致土瓜灣站和相關隧道工程進度滯後。爲了不影響區內遺跡,港鐵公司修改了隧道鑽挖機豎井的設計及調整豎井建造工序。
經考慮古物諮詢委員會、立法會及九龍城區議會等各方面意見後,古物事務監督(即發展局局長)於2014年12月8日決定將土瓜灣站大部分遺蹟予以原址保留。港鐵公司逐步把出土文物移交予古蹟辦,而土瓜灣站建造工程於2015年3月起全面恢復。
九龍城商戶投訴鐵路工程影響收入
一群九龍城南角道商戶指沙中綫工程封路嚴重影響商戶生意,南角道地盤由2013年開始施工至今,該路段一條行車線被封,另一邊亦改劃為雙黃線。鐵路施工4年以來不少商戶生意暴跌20%至40%,最少8間商舖結業。南角道超過50間商戶於2017年11月27日傍晚6時聯合熄燈一小時抗議,要求港鐵賠償。[6]
港鐵指承建商已採取了不同措施及安排,包括盡量維持行人道開放以保持人流、在可行情況下使用半透明圍板以及隔音設備等,讓行人和駕駛人士得知商戶位置。港鐵指倘商戶認為鐵路工程對其生意造成影響,可根據《鐵路條例》提出申索。
命名爭議
土瓜灣站位處土瓜灣北部而得名,然而區內另一新車站「馬頭圍站」(即今土瓜灣站)更為接近土瓜灣的核心地帶,而「土瓜灣站」(即今宋皇臺站)一帶反而是居民認知中的馬頭圍,故區內人士一直質疑兩站命名,認為應當互換,以反映實際狀況。
自港鐵於2009年5月摒棄沿土瓜灣道興建沙中綫的「下路方案」,將土瓜灣站改設於鄰近宋王臺的位置起,已有居民認為此站應改名為「宋王臺站」[7]。2009年10月,有消息指出「土瓜灣站」可能改名為「宋王臺站」,以車站附近的地標宋王臺命名;「馬頭圍站」則可能以附近公共屋邨樂民新村之名改稱「樂民站」,從而徹底解決兩站站名與所處地名不符的問題。
事實上,港鐵內部不遲於2009年7月,已將「土瓜灣站」與「馬頭圍站」分別改稱「宋皇臺站」和「樂民站」[8],但向外發佈多份沙中綫文件時,皆刻意遮掩圖則上的內部車站新名稱。不過港鐵與承建商或商業伙伴之溝通中,卻使用新名稱[9],多份技術文件及招標文件皆如是[10][11]。2017年9月港鐵於尖東站舉辦招聘會,在場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綫圖將此站顯示為「宋皇臺」。然而港鐵回覆傳媒查詢時指,有關資料是港鐵內部用作協調及預備工作時作為參考用途,並未作實。
運輸及房屋局於2017年11月向立法會匯報沙中綫最新工程進度時表示,港鐵公司考慮到土瓜灣站附近發現大量宋元時代的古物,以及市民、區議會及團體的意見,建議把土瓜灣站正名為「宋皇臺站」,以反映其歷史代表性。至同年11月27日,港鐵舉行九龍城段車站平頂典禮,運輸及房屋局同時正式宣布修改此站站名為「宋皇臺站」,以回應地區人士對站名彰顯宋季古蹟特色的訴求;而「土瓜灣站」一名則改用於原有之馬頭圍站。[2][3]但港鐵此次正式公佈站名修改,距港鐵起用新名字已有八年之久。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沙田至中環線工程的最新進展(截至2017年9月30日),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
- ↑ 2.0 2.1 沙中線最後兩個站完成結構工程 定名為土瓜灣站及宋皇臺站,明報,2017年11月27日,於同日瀏覽
- ↑ 3.0 3.1 沙中綫好事成雙 九龍城段兩個車站同時平頂及落實站名,新聞稿103/17,港鐵公司,2017年11月27日,於同日瀏覽
- ↑ 香港經濟日報:古蹟辦接納沙中綫土瓜灣站工地考古報告,2017年7月14日
- ↑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視察沙中線土瓜灣站和啟德站的工地,政府新聞公報,2017年11月13日
- ↑ 東方日報:沙中線工程損收入 九龍城商戶熄燈促賠償,2017年11月27日
- ↑ 沙中綫資訊網 - 土瓜灣站
- ↑ 港鐵公司2009年7月15日於九龍城區議會席上之沙田至中環綫九龍城段簡報投影片,部份圖則顯示「Sung Wong Toi Station」及「Lok Man Station」。
- ↑ 第三屆香港公共關係獎 (2016) 獲獎名單
- ↑ 邁進(香港)有限公司,《[http://www.epd.gov.hk/eia/register/report/eiareport/eia_2002011/EIA/pdf/Appendices/Section%204/Appendix%204.5A%20-%20Working%20Paper%20%E2%80%93Pile%20Integrity%20Test%20to%20Former%20Kowloon%20City%20Pier.pdf Shatin to Central Link Consultancy Agreement No.: C1104 - Detailed Design for Kai Tak Station and Associated Tunnels - Working Paper: Pile Integrity Test to Former Kowloon City Pier]》(香港:邁進(香港)有限公司,2011年4月),第1頁。
- ↑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Shatin to Central Link: Building Services for SUW and SUA (Contract No.: 1176)〉。該招標預審公告內文仍稱「To Kwa Wan Station and Ancillary building」,但標題已改用「SUW and SUA」;另一標題為「Building Services for TKW and TKA」的公告,內文卻指該公告旨在為「Building Services for Ma Tau Wai Station and Ancillary Building」之招標作資格預審,可見土瓜灣站所指經已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