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鐵路大典
Advertisement

香港的地下鐵路系統興建前經歷不少方案變遷,而路綫亦與今日有稍微不同。

1967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

MTR 1967

1967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所提出的集體運輸網絡

香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急速發展,人口迅速增加,現有的公共交通未能迎合社會真正的需求。有見及此,在60年代中,香港殖民地政府委託英國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Freeman, Fox, Wilbur Smith & Associates)研究改善香港公共交通問題的辦法,並獲得倫敦交通局的鼎力協助。在1967年9月,費爾文霍士發表了《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報告(Hong Kong Mass Transport Study,簡稱MTS-1967,文件只有英文版)。報告中建議香港興建地底集體運輸城市交通系統(地下鐵路),並提出了一個包含全長51公里,四條行車綫,耗資150億港元的地鐵方案,分9期興建:

1968年2月,有關研究報告正式遞交至立法局審議。

1968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補充報告》

同年3月,顧問公司收到196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數據,發現以前的人口推測計算錯誤,最新的1986年預期人口數字大幅降為5,647,000人(比1967年的報告大幅減少1百萬人)。人口對城市及交通規劃有著重大影響,因此顧問公司根據新數據修訂倡議之集體運輸系統的建造估價及規模,並遞交一份補充報告,名為《香港集體運輸研究補充報告》(Hong Kong Mass Transport Study Supplementary Report,文件只有英文版),供有關方面參考。

報告中倡議將港軍船塢旺角之間的4條路軌減少至2條,由荃灣綫及觀塘綫共用;亦同時建議先行荃灣綫、觀塘綫及港島綫較主要、較有急切需要的路段,其餘路段則留待日後按需要以延伸綫興建。

上述建議對日後《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的方案,有著重大的影響。

1970年《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

MTR 1970

1970年《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所提出的集體運輸網絡

1970年,顧問公司完成對興建地下鐵路系統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建造地下鐵路的更具體建議,並遞交了《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Hong Kong Mass Transit Further Studies,簡稱MTS)。研究報告中建議香港興建的地下鐵路系統全長52.7公里,共設50個車站,並分成3條主要行車綫:

而港九綫下設兩條支綫,分別為:

兩條支綫以直通運行方式連接港九綫主綫,回應了《香港集體運輸研究補充報告》中港軍船塢、旺角間路軌減至2條的建議。

基於1968年的補充報告提及1986年的預期人口大幅減少,系統的規模大幅減少。1967方案中沙田綫的沙田新市鎮路段被取消,形成新方案中的東九龍綫;而東九龍綫增設了過海段,從紅磡馬連拿(Mariner,約為現今尖東站的位置)前往位於中西區的林士站(Rumsey,現為上環站林士街大堂),與港島綫上環街市站連接。

顧問公司同時提議分期興建集體運輸系統,合共分為9期。其中先興建的首4期共長20公里路綫,稱為「早期系統」,而其餘5期路綫連同早期系統首4期工程及後興建,則稱為「整個系統」。

早期系統
其餘路段

註釋及參考資料

  1. 此名稱乃根據1970年《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的兩幅畫家筆下圖片得出,但該船塢的正確名稱為海軍船塢,故不排除港軍船塢乃手民之誤。
Advertisement